“蟹卡骗局”满天飞,隐私泄露何时休?
01 天上掉螃蟹?
“秋风起,蟹脚痒;菊花开,闻蟹来。”
正值品蟹之佳季,想必各家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鲜嫩肥美的清蒸大闸蟹。然而,在大闸蟹量升价降爬入万家餐桌的时刻,一场“蟹卡骗局”也悄然而至。
近日,知名演员孙艺洲在微博发文称:自己收到一个来源不明的蟹卡快递,刚开始以为是哪位朋友送的,扫码之后发现不对劲,搜了搜发现竟然是诈骗。许多网友也纷纷留言表示自己也收到了同款“蟹卡”。
图源:微博
据了解,这张看似正规的兑换卡利用其精美华丽的包装,让受害者按捺不住天降大闸蟹的诱惑,拿起手机就扫描了二维码。进入的也并非是兑换界面,而是一个诈骗群。
群内客服还会进一步引导用户下载App,并要求他们进行刷单、转账、提供个人信息等操作。前期以小额返利获取受害人信任,后期要求受害人大额充值后,不予返还本金和返利,最终完成诈骗。
图源:警民直通车闵行公众号
上海市公安局也在第一时间发文提醒广大群众:不仅是大闸蟹兑换卡,湿巾、手机支架等免费礼品兑换亦是如此,以领奖为由,引导受害人扫码进群后实施刷单诈骗。
在收到不明快递时,要先核实物流信息和快递员身份,切勿扫描不明包裹的二维码或链接。
02 互联网的“裸奔时代”?
在“蟹卡骗局”的背后,个人信息的泄露更值得深思。
诈骗分子是如何获取收货人地址的呢?难不成是快递公司泄露的?
据中新经纬咨询了解,三家快递公司均表示客户信息为保密内容,并且会将快递面单上的个人信息作保密处理。
快递平台内部也设有专门的信息加密选项,能够将收寄双方的重要信息进行隐藏处理。
而新京报的记者则在调查中发现,用户个人信息的买卖早已形成固定的黑灰产业链。一名数据商称,不限行业的快递数据出售价格是1元/条,1万条起卖。
如此看来,在这个互联网的“裸奔时代”下,诈骗分子想要获取受害者的个人信息,简直如探囊取物般轻易。
除了地址电话这类基础信息外,随着“刷脸时代”的到来,人脸识别潜藏的信息泄露隐患也在日益凸显,各地频频浮现出利用“AI换脸”实施诈骗的案例。
前不久,包头警方便发布一起利用“AI换脸”实施电信诈骗的典型案例。
福州市某科技公司代表郭先生的好友通过微信视频与他联系,凭借着以假乱真的人脸和声音,郭先生在十分钟内便向其转账430万元。
此外,人脸信息的滥用也愈发明显。
保利发展旗下的舟山保欣城市发展有限公司,就在销售中心安装“旺小宝”监控设备来辨别消费者是否为首次来访,以便与中介公司结算佣金。其未告知消费者人脸信息用于何处的行为,也被市场监管局罚款8万元。
图源:浙江政务服务网
03 结语
近年来,可以明显感觉到消费者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在不断加强,各家手机厂商也在隐私保护上下了不少功夫。
像是苹果在推出iOS 14.5后,用户可以在隐私设置内强制关闭任何App的追踪权限,小米在MIUI 12中推出的照明弹,拦截网和隐匿面具功能,更是被央视点名表扬。
图源:小米
不过逐年上升的网络诈骗案件量,也从侧面印证着目前安全防护的措施显然还不够完善。
一方面,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强对违规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。另一方面,消费者切不可不以为意,随意披露自己的个人信息。唯有政府、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,才能不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。
最新活动更多
-
11月22日立即报名>> 【线下论坛】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2024 智能家居出海论坛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【线下论坛】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泰科电子线上工博会,沉浸式VR观展体验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2024视觉感知技术在半导体与印刷包装创新大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2024 TI 汽车电子创新技术方案线下研讨会
发表评论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